特斯拉在加拿大市场大幅涨价了。
1月23日,特斯拉加拿大网站显示,将于2025年2月1日对主力车型进行大幅提价,其中model 3售价将上涨9000加元(约合人民币4.56万元),model s/x/y售价将上涨4000加元(约合人民币2.03万元)。
2024年12月,特斯拉曾将美国市场model s车型的价格从74990美元提高至79990美元,将model s plaid车型的价格从89990美元提高至94990美元,涨价幅度均达到5000美元。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部分车型也在提价。不久前,特斯拉在中国推出了model y焕新版,起售价26.35万元,比旧款model y提升了1.36万元。此外,特斯拉新款model 3后轮驱动版车型售价也上调了3600元。
市场分析师认为,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斯拉作为行业领导者,需要不断调整其产品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此次价格上调,或许正是特斯拉在应对市场变化、优化产品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或将开启新一轮全球涨价
此次特斯拉在加拿大市场大幅提价,或将开启新一轮全球涨价。
此前,特斯拉在全球多地进行过多轮涨价。
2022年3月,北美地区所有车型涨幅从1000美元到5000美元不等。特斯拉ceo马斯克彼时曾表示,锂短缺是电动汽车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也是抑制电动汽车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仅仅2个月后,2022年5月,特斯拉在加拿大上调了两款model y车型的售价。该公司的加拿大网站显示,model y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上调了1000加元,至83990加元和90390加元。
1个月后,2022年6月,特斯拉在美国再次大幅上调所有车型的售价,部分车型上涨幅度甚至达到6000美元,而最长的交付等待时间则达到一年。同一天,特斯拉中国网站发布消息称,将国产model y长续航版销售价格上调5%。
2023年5月,特斯拉中国九游会官网显示,model 3/y车型全线涨价2000元,model 3起售价上涨至23.19万元,高性能版涨至33.19万元;model y起售价上涨至26.39万元,长续航版涨至31.39万元,高性能版涨至36.39万元。
在美国市场,model 3起售价升至40240美元,高性能版本涨至53240美元;model y起售价升至47240美元,长续航版涨至50240美元,高性能版涨至54240美元。售价涨幅在250美元。
特斯拉model 3/y车型在日本也涨价3.7万日元,model 3起售价升至540.6万日元,model y起售价升至587.16万日元。
对于频繁调价的原因,2024年4月,马斯克曾在社交平台表示,传统经销商模式的价格同样不稳定,消费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称,“其他汽车厂商也在不断调整价格,通常是通过经销商加价或制造商/经销商的激励措施来调整,认为建议零售价是实际售价的想法太天真。”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的价格必须不断调整,以确保产量匹配市场需求。
能否重回销量增长通道
马斯克认为,尽管特斯拉在2024年遇到销量压力,但2025年将重回销量增长通道。他预计,除非发生重大负面事件,2025年特斯拉汽车销量将增长20%至30%。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于近日转发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的微博,并称小米su7上个月(2024年12月)交付量超过特斯拉model 3。
据懂车帝数据,2024年12月,在国内纯电动轿车销量榜上,小米su7销量约2.6万辆的成绩名列第四,而特斯拉model 3销量约2.1万辆,排名第五。值得注意的是,model 3销量较上月减少了7868辆。
model 3销量平平,焕新model y或将成为特斯拉重回重回销量增长通道的法宝。
今年1月10日,焕新model y正式登陆特斯拉中国九游会官网,同时上线首发版车型,预售价26.35万元起。九游会官网显示交付时间预计为3月,尚有待监管机构批准。该款车型在外观、座舱、续航等方面均迎来升级,有数十处新增与升级的配置。
特斯拉称,焕新model y是特斯拉史上续航最长的model y。特斯拉发布的数据显示,焕新model y百公里加速提升至最快4.3秒;结合整车多项优化,新车实现30多公里的续航里程提升,续航里程最高达719公里(cltc预估),能耗为11.9wh/km(cltc工况)。
焕新model y发布后,小米、华为等均积极应战。
小米集团董事长、ceo雷军在其个人微博上回应称,想买 suv 的朋友,如果不着急,可以等等(小米 yu7)。随后雷军又重申小米yu7预计6-7月上市,新车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如果特别着急,实在等不了yu7,model y也不错。
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九游会的解决方案 bu董事长余承东也在朋友圈表示,智界r7仍保持领先优势,并期待与model y进行同台竞技,还表示会认真解剖 model y,学习其简化架构、降低成本方面的创新和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