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九游会

文旅
[ 从“特效参与”到“全流程制作”再到“技术共创” ]
文旅江苏
全域旅游
节庆活动
生态环境
旅游视界

春节迎客忙!记者2月4日晚从省文旅厅获悉,综合各方数据测算,2025年春节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6120.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0.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1.1%。另据银联商务数据,春节假期前7天,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共149.42亿元,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53%,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整体来看,今年的春节旅游市场在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文旅“开门红”也映照出消费的潜力空间。

旅游内容之变:“非遗游”更火爆,带热传统文化消费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各地与非遗相关的民俗活动纷纷亮相,“非遗游”十分火爆。

在线旅游平台飞猪发布的春节快报显示,“追着非遗过大年”是这个假期旅游市场的“顶流”之一。包含与非遗相关的景点以及非遗体验的“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大增40%,其中携亲友逛灯会、赏民俗表演等项目最热门。与以往相比,选择“非遗游”的主体愈发年轻化,消费能力也更强。数据显示,含民俗表演内容的旅游消费人次同比增长36%。

大年初四,连云港海州区的长街短巷里锣鼓声与喝彩声交织,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英歌舞震撼上演。监测显示,当日海州区三条街总客流量突破20万人次,餐饮、零售消费逾500万元,非遗赋能经济发展的效应显著。

传统年俗承载寄托,新的年俗不断酝酿。文博场馆地标效应愈发凸显,“逛大展过大年”的人越来越多,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同样抢手,如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冰箱贴等成为游客的“必买伴手礼”。

在文化服务消费的带动下,美团江苏旅游产品订单量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6%和8.8%,均居全国第二。

出游习惯之变:自驾游、小团化、个性化出游更流行

游客的出游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个新春假期,短途旅行以自由行、自驾游为主;中长线旅行中,小团游、私家团等跟团游产品更受欢迎。

这其中,旅游目的地选择更加多元。一方面,中华恐龙园、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拙政园、瘦西湖等热门景点依旧红火。飞猪平台数据显示,传统旅游目的地中,南京当地玩乐订单量同比增长173%、苏州当地玩乐订单量同比增长131%。

具体来看,本地游、周边游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苏州吴中太美香谷里酒店客房出租率较去年同期增长48%,经营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2%;渔洋码头假期内所有客房均被订完,出租率为去年3倍。

另一方面,除大热旅游目的地,二三线旅游城市也异军突起。相关平台上,连云港全市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倍、徐州线路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近8倍。

无锡分会场在总台蛇年春晚的精彩表演,将江南水乡的景致次第呈现,也迅速带火当地旅游市场,各个景点也享受到了“溢出效应”。据多个景区统计,总台春晚播出后,无锡外地游客中省外人数占比已接近80%。

从旅游半径看,周边游热度居高不下。家门口的博物馆、古镇古街、主题乐园备受周边游用户青睐。南京夫子庙等传统文化景区、常州天目湖等休闲度假区同样受到追捧。

今年春节假期,出境游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强劲增长。飞猪平台数据显示,国际邮轮、国际租车、境外一日游等项目增速靠前,其中国际邮轮订单量同比增长229%。此外,短线游和小团化是旅游市场发展的明显趋势,“机票 当地n日纯玩小团”等组合产品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

春节期间,不少海外游客也选择来江苏“过中国年”。江苏康辉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亮介绍,短短几天,公司已组织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多个境外旅游团队来南京过年。入境游中,夫子庙、牛首山、大报恩寺等文化底蕴厚重的景区最受境外游客青睐。

出游时间之变:“拼假”更灵活,分段式过年受青睐

今年的超长春节假期,让大家在探亲与度假之间有了更从容的选择,形成“初二集中出游、初五返程高峰”的出游、返程曲线。

在请2天休11天、请4天休13天等“拼假”模式下,这个春节假期,大家得以玩得更久、更远,消费也更多。飞猪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国内游人均消费同比提升近10%,人均住宿时长同比提升5%。

比往年多一天假期,再加上灵活的“拼假”“延假”,也让分段式过年成了受青睐的新玩法。不少人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有的先和家人热闹团聚,再去景区逛逛“不一样的风景”,有的则先踏上旅途,回来再和亲人团圆。

刘东海是金陵石化的一名倒班工人,今年他通过调班,提前3天开车带着媳妇从南京回到辽宁老家;大年初三他又坐高铁回南京值班,媳妇继续北上回黑龙江娘家;大年初五他从南京直飞哈尔滨与媳妇相聚,计划正月十五左右回辽宁取车,再开回南京。

扬州市民小汤则选择“旅游过年”,他跟父母商定除夕出发初五回家,去云南五日游,“除夕当天的票好买,过年期间人也不算多。只要跟父母在一起,在哪都是过年。”

“延假”的市民也不在少数。春节假期结束,也意味着错峰出游迎来高性价比阶段。以2月7日的上海—三亚、2月8日的南京—白山等航线为例,最便宜的机票价格不足200元。此外,不少热门旅游城市的高星级酒店也从热门假日“一房难求”,到错峰日期价格不足500元一晚。

出游之变也带来供给之变。大量景区在节前便早早开启“春节模式”,提前推出优惠政策、准备惊喜玩法。春节前夕,全省各地集中发布了5000余项新春活动,并通过推出免门票政策、发布“春节游”文旅消费券等手段撬动文旅消费。很多好玩的假日活动和大力度的节日折扣也延续到了元宵佳节,甚至到3月份。

业内人士认为,在分段式过年的格局下,春节将会形成长途旅游、短期休闲、城市内外度假的全新文旅方式和窗口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认为,“非遗游”火爆、分段式过年风靡折射出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需要及时提供与之适配的服务,“文旅行业需要乘势而上,迅速丰富业态模式和产品供给,以抓住文旅需求爆发带来的发展升级契机。”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紧扣中心,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加快提质增效,继“日出海湾”“盐·加利福尼亚鹤”之后,继续打响“nice盐城”“黄海一号公路”“湿地红了”等文旅ip,盐城文旅走过又一个充实而精彩的一年。

大洋湾音乐节

旅游人次增长35.9%

聚焦游客多元个性化需求,推出“四季盐城”等应时应景产品,出台文旅场馆延时开放等多项惠游措施,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1至11月份,全市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量5742.55万人次,同比增长35.9%,增幅列全省第一。

文旅消费活力十足

黄海森林花间亭·静林酒店、串场之眼等16个建成项目运营火爆。美食游、演艺游、文博游等一批新线路产品广受欢迎。发放1.1亿元文商旅消费券。大洋湾音乐节共吸引游客5.5万人次,抖音、微博等话题阅读量突破1000万次。多个项目获评江苏文旅消费热力观察优秀案例。

文旅品牌持续擦亮

2024年共获各类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23项。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恒北村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4条线路入选全国旅游精品(推荐)线路。淮剧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最美小镇”。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四年一届的省淮剧艺术展演月活动在盐举办,吸引观众近3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杂技《塑——高台倒立》荣获“第二届哈萨克斯坦国际马戏节金奖”;淮剧《小镇》入选全国演出市场双效统一优秀演出项目,淮剧保护传承发展路径被文化和旅游部向全国通报推广;《赶脚》入选“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淮剧《天道》、杂技剧《盐运华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

淮剧小镇
《赶脚》
《盐运华夏》

新四军纪念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的公示》,新四军纪念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上榜,双双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中国海盐博物馆中国古代盐业金融展》相继入选国家、省推介、巡回展项目。

新四军纪念

公共文化惠民利民

成功举办全省“家门口看大展”盐城首展及启动仪式,组织开展“‘群芳谱·百团大战’盐城市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节目展演”等各类群文活动5502场,线上线下累计服务超千万人次。《只此青绿》《白鹿原》等精品剧目为群众带来高品质艺术享受。21个乡村入选全国、省“村晚”展示点。32个对象入选省“双千”打造培育计划。大丰区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

《只此青绿》

“nice盐城”彰显国际范

成功召开国际旅行商大会,推出“nice盐城”国际品牌。盐城与韩国、荷兰、克罗地亚等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吸引大批境外游客近悦远来,秀出对话世界的“国际范”。

外国游客在西溪·天仙

盐城盐业考古项目首次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组织开展实地调查文物点185处、新发现文物点24处。

“黄海一号公路”火爆出圈

黄海一号公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网络热度、游客数量、人气口碑迅速飙升,成为盐城文旅又一爆火出圈的ip。

黄海一号公路

“湿地红了”圈粉无数

“湿地红了”秋季文化旅游季大放异彩,盐城独特的“湿地红了”自然风光吸引无数游客慕名打卡。湿地红了,水杉红了,百合红了,日出红了,晚霞红了,螃蟹红了……秋日盛景圈粉无数。

丹顶鹤展翅欲飞
麋鹿在红滩涂上奔跑

博物馆门前排起长龙,热门文创产品上架就“秒光”……2024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成为江苏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记者从省文旅厅了解到,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江苏省各大博物馆合力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省备案博物馆2024年全年接待观众总数约1.4亿,保持全国第一。

观众夜游南京博物院

在刚刚公布的“中博热搜榜·热门百强博物馆(2024年第四季度)”上,江苏的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等馆榜上有名。2024年,在每一个季度的“热门百强博物馆”名单上,都能看到江苏省内各大博物馆的身影。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正式公布,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宜兴市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13家江苏博物馆成为新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至此,江苏拥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达到26家,排名全国第二。此外,江苏还拥有国家二级博物馆40家,国家三级博物馆3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市民在盐城市博物馆参观

目前,江苏全省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120余万件(套)。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与国内各大博物馆积极开展交流合作,2024年,江苏各地的博物馆不断策划推出文物精品展览,受到观众的好评和点赞。

去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宜兴市博物

南京博物院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梦华东京——北宋开封城”等展览,汇聚多家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吸引了各地文博爱好者“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头部博物馆,携手国际知名博物馆,相继引进“爱琴海的荣耀——古希腊文明特展”“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馆藏亚述文物珍品展”等域外文明展览,中外文物交相辉映,积极增进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12月31日,由央视频、微博文博、爱奇艺、优酷等机构发布的“2024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榜单上,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的“红楼梦——图像史与物质文化”、常州博物馆的“寻龙·读城——中国龙文化与龙城常州”、中国海盐博物馆的“融·通——中国古代盐业金融思想的演进”、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等10个江苏博物馆“出品”的展览名列其中。

南京博物院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

为了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2024年,江苏省文旅厅在全国首推“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于2024年9月27日启动,以“数字展 珍贵文物 文创艺术”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南博、苏博等头部博物馆的藏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东汉错银铜牛灯、清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等国宝级文物。“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在各地深受欢迎,在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举办的首站活动,观众超15万人次;在南通站的活动,共展出11天,文创收入超过百万,这一巡展活动将持续到2025年7月,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

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冰箱贴……这两年来,江苏各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爆款”频出,受到追捧。据悉,2024年,苏州博物馆(含西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科举博物馆全年文创收入分别达1.17亿元、1.15亿元、1.06 亿元、1382.69万元,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28.6%、86.78%、80.52%、14%。最受游客欢迎的文创品类为冰箱贴类、挂件挂饰毛绒玩具类和书签类。30元至90元的文创产品最受欢迎,销售额占比达六成。

2024年,针对市民和游客反映的江苏几家头部博物馆“预约难”问题,省文旅厅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热门博物馆、纪念馆“预约难”问题专项整治,优化参观预约政策,组织数据筛查和推送,联合围堵“黄牛”等,使得“预约难”问题得以缓解,南京博物院等热门场馆观众预约成功率显著提升。

当“china travel”邂逅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春节,感受中国年味,“圈粉”中国年货,体验“丝滑”支付……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蛇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银联、网联共处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较去年春节假期增长124.54%,交易金额增长90.49%。

“免签朋友圈”扩大,爱上“非遗”中国年——

逛庙会、赏灯会、穿汉服、看表演、品美食……春节期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旅游景区,不时出现游玩“打卡”的“洋面孔”。

在上海豫园,德国姑娘卡拉·乌尔马赫不仅感受到了江南韵味和浓浓年味,还购买了心仪的年俗工艺品,给朋友们带回中国春节的祝福。“在上海购物,不论是刷visa、万事达卡等外卡,还是手机移动支付,都很方便。”她说。

免签国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策,吸引更多外国朋友感受中国年。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到中国过春节的外国游客较2024年增长150%,创下新高。

支付宝数据显示,除了北、上、广、深等入境游一直以来的热门目的地,苏州、西安、成都、厦门等地也成为春节期间入境游客爱用支付宝深度旅行和消费的城市。

服务升级,消费支付不“见外”——

在栈桥喂海鸥、乘游船看海景、在“非遗大集”上看花灯、喝青岛啤酒……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外国游客来青岛过大年,青岛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8%。

还在担心“支付难”?老外说,体验越来越好。

“不用换现金,用韩国本地的电子钱包就能在青岛街头体验好吃好玩的。”在中山路打卡的韩国游客朴惠珍直言支付太方便。

近年来,便利外籍来华人员支付的措施密集出台,不断重塑入境消费场景:一方面推动“外卡内绑”,境外银行卡可绑定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国内商户消费;另一方面支持“外包内用”,越来越多境外电子钱包可在国内使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支付宝支持“外包内用”的境外钱包已达13个,来自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

政策“破壁”、服务升级。各方不断打通移动支付的堵点:提高境外银行卡绑卡效率,优化身份验证安排,提高移动支付单笔交易限额和年累计交易限额……

为适应外国人的现金支付习惯,全国近7万家银行网点、近5000家外币兑换设施、近32万台自动取款机可提供兑换人民币服务。

消费高涨,“圈粉”中国年货——

在前门大街选购茶叶,在杨梅竹斜街买兔儿爷,在各大购物中心选购国产潮牌衣服……不少北京的门店反映,春节假期,外国消费者较去年春节明显增加。

来自德国的乌尔丽克和在中国留学的儿子埃米尔一同在北京过大年。“我们逛了什刹海的集市,品尝了地道的中餐,购买了心仪的春节礼物。”乌尔丽克说,不少店家都能用英文交流,手机支付也非常方便。

来自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数据印证了外国游客“买买买”的热情:春节期间,入境游客通过微信支付消费笔数较去年春节假期增长134%。假期前五天,入境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比去年春节假期增长1.5倍。

中国年正在成为“世界年”。从东方传统佳节之美,到乐享消费支付不“见外”,开放的中国,让世界越来越爱!

临近春节了,各地的年味也逐渐浓起来。在甘肃,当地聚集有各类省市州的非遗项目。通过打造消费新场景,展演加购物,让市民和游客一边置办年货,一边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几天,在甘肃省武威市汉唐天马城,30多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齐聚这里,凉州攻鼓子、民勤曲子戏、华锐藏族民歌、凉州贤孝等特色项目轮番上演。

甘肃各市州还带来了众多基于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和实用年货,年画、竹编、剪纸、花馍等精美独特的春节年货非遗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欣赏购买、拍照打卡。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木版年画传承人 张瑞:这个是华亭的一项省级非遗项目,叫木版年画,这个版是手工刻制。它分为秦琼敬德、天官赐福,贴门神、贴春联,还有像请灶神,都是我们传统的一些节日项目。

据了解,春节、元宵节前后,甘肃省各市州将开展以“非遗贺新春”“非遗年货购物月”“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等为主题的非遗活动,场次超过270多场。

社火道具销售旺 家家户户赶制忙

社火,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表演活动,通过舞狮、高跷等一系列表演传递着热闹喜庆的年味。临近春节,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霍庄村的社火道具进入了销售旺季,每天约有上万件社火用品从这里发往国内外。

小院里,“00后”村民霍云龙正在为舞狮的狮头点彩。从学校毕业后,他从父亲那儿接手传统舞狮的制作,运营起了电商网店。春节前订单增加,霍云龙一边赶制订单,一边处理着线上的订购需求。

霍庄村制作社火道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产品涉及舞龙、舞狮、戏服等30多个大类。每年春节前一个月,村里的社火道具进入销售旺季,订单量较平时增长约30%,全村500多户村民中超过半数都在家中忙着赶制社火道具。

春节消费升温 年货市场年味浓

随着春节临近,年货市场也愈发热闹起来。在新疆乌鲁木齐,2025新疆新春年货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前来采买年货。

走进年货博览会,琳琅满目的年货令人目不暇接。来自全国各地近400家企业参展,现场汇集了肉制品、糖果酒水、海鲜产品、进口食品等上万种商品,满足了民众多元化的需求。新疆本地的特色干果也是备受青睐。

在年货市场上,随处可见生肖蛇年的喜庆元素。蛇年春联也备受消费者喜爱。

百万株兰花绽放走“俏”节前市场

随着春节临近,花卉市场也逐渐升温。在江西赣州,全南县种植的百万株蝴蝶兰、国兰等花卉,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

走进南迳镇正盛蝴蝶兰种植基地,30万株蝴蝶兰艳丽绽放,五彩斑斓,争奇斗艳。花农们忙着修枝、定型、换盘、包膜、装车。全南县南迳镇是国家级芳香特色小镇。当地种植的花卉品种多样,色泽艳丽,不仅在线下受到青睐,线上也格外热销。香韵兰花基地种植的花卉一半以上通过线上销售。

全南县香韵兰花基地负责人涂毕臻:线上加线下合起来的话,大概是10万盆左右,然后单价20到40(元/盆)不等,年底的这个销售额大概是在400到500万,比平时增长50%。

近年来,当地打造了凤梨花、兰花、厚朴等芳香产业基地1万余亩,带动2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60万盆催花牡丹绽放“美丽经济”

不仅南方的花卉市场升温,在山东菏泽,60万盆催花牡丹华丽绽放,推动“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在菏泽牡丹区黄堽镇绿美牡丹产业园催花大棚里,专业的直播团队正在线上销售花卉。今年,园区与直播团队携手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线上人气高涨,线下订单源源不断。菏泽培育催花牡丹历史悠久,花农们不断提升催花技术。如今,随着地源供热、电脑控温等设施的应用,精准的温湿度控制为牡丹花种植营造稳定生长环境,便于精确控制花期,让牡丹“花开随人意”。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让菏泽催花牡丹畅销全国,变身“富民之花”。

山东菏泽花木协会会长 孙文起:今年,菏泽60万盆催花牡丹已陆续上市。较往年相比,数量略有增加。牡丹种植户家家“触网”经商,每年催花牡丹线上交易量占到总量的七成。

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15日公布,初步统计显示,2024年全年访港旅客约为4500万人次,较2023年上升31%,其中12月访港旅客近426万人次,按年上升8%。

根据香港旅发局统计,2024年全年来看,内地是最大的访港旅客市场,访港旅客共有3400万人次,按年增加27%,占全年访港旅客量约四分之三。农历新年、“五一”假期和国庆黄金周内地访港旅客数字理想。

2024年共有非内地旅客1050万人次,较2023年多44%;随着航空运力持续增加,非内地旅客访港人数在2024年11月及12月突破100万人次。短途旅客以东南亚市场表现强劲,菲律宾市场尤为突出,全年访港旅客人次近120万,创下历年新高;印尼及马来西亚旅客量分别按年有43%及50%的增长;印度市场访港旅客数量按年升幅高于70%;美国、澳大利亚等长途市场访港旅客人次同比上升50%。

此外,2024年整体访港旅客中,过夜旅客比例占一半,平均留港3.2晚。根据香港旅发局的访港旅客调查,以10分为满分计算,过夜旅客的访港满意度为8.8分,再次到访香港意向及推荐香港比例均达94%,3项指标均高于2023年水平。

香港旅发局总干事程鼎一表示,过去一年,旅发局全力举办和宣传在港举行的盛事活动,加强旅客体验。同时,针对全球不同市场和客群进行推广,并推出“好客之道”宣传等。在中央政府系列惠港措施的带动下,特区政府发布了《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旅发局未来一年会全力加强对目标市场及客群的宣传,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体验吸引全球旅客来港。

2月6日,正月初九,作为江南开春的第一个庙会、入列世界非遗的泰伯庙会在“江南第一古镇”无锡梅里古镇热闹开场。2025年“泰伯庙会民俗巡游”以“世界非遗”为亮点,集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于一体,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

2月6日,“泰伯庙会”在无锡热闹开场,精彩民俗表演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轧闹猛”品年味。阴如林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泰伯庙会是春节习俗在江南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吴文化的深厚底蕴。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12月,春节入选世界非遗,泰伯庙会也同步“打包”入列。

民俗巡游作为泰伯庙会的重头戏,队伍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龙腾狮跃,今年还新增了国际友人队、汉服队等特色巡游队伍,一起感受千年传承的江南故事。文化快闪融入梅村“吴文化”“二胡文化”“红色文化”“至德文化”等元素,和沉浸式场景表演一起,全面展现泰伯庙会独特的民俗文化。除了有锡剧、滑稽戏等惠民演出助兴,在缤纷市集中,既有传统商贸摊位汇聚几千种商品供游客选购,还有最具吴地风味的江南小吃,让游客齐享民间美食。来自埃及的佳铭是江南大学的留学生,今年是他第一次在中国过年,看到热闹的庙会民俗巡游队伍,他兴奋地表示,感受到了传统庙会的热闹,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73岁的黄杏珍已经参加了8次泰伯庙会民俗巡游,是泰伯庙会的忠实“粉丝”。今年,她扮演的角色是京剧《沙家浜》中的沙奶奶。“今年有了‘春晚效应’和‘世界非遗’的加持,泰伯庙会比往年更热闹了。”

除夕,无锡作为2025年总台春晚分会场,成为海内外亿万华人瞩目的焦点。梅里古镇也是此次无锡分会场的取景地之一。伴随春晚“无锡时间”精彩亮相,梅村也成为今年春节期间的热门旅游打卡地。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梅里古镇累计接待游客超135万人次。

1月14日,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召开“国潮汉风年 地道徐州味”2025徐州文旅新春消费季新闻发布会。此次新春消费季期间,全市各级文旅部门将联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休闲娱乐、文物展览、非遗市集等热门文旅要素,推出“巳巳如意潮玩徐州”“声声不息 荟萃徐州”“历历在目 宝藏徐州”“津津有味 恣在徐州”“代代相传匠心徐州”等五大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开展150余项文旅活动,助力春节假期徐州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在“巳巳如意 潮玩徐州”系列活动里,各重点景区与消费集聚区充分结合冬季特色,打造徐州园博园新春灯展庙会、徐州乐园新春灯会等众多特色活动。同时,徐州8大雪场整合温泉、采摘、美食等资源,精心推出“冬趣徐州”冰雪旅游主题线路,凭借“冷冰雪”成功激活冬日“热经济”。

“声声不息荟萃徐州”系列活动,为满足市民和游客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演艺盛宴。其中有徐州演艺集团国潮汉风馆的精彩演出、市歌舞剧院的徐州琴书专场,云龙区文化馆的新年音乐会和吉他演奏会,以及各县(市、区)文化馆、文化站精心筹备的接地气的群众文化娱乐节目。

“历历在目 宝藏徐州”系列主题活动让“文博热”持续升温。春节期间,各地博物馆创新优化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机制,徐州博物馆推出三星堆暨巴蜀青铜文明特展,以及“迎新春 赏琉璃逛民俗”乾隆行宫2025年迎新春系列活动;睢宁县博物馆举办“金石永固”专题展览。

“津津有味 恣在徐州”系列活动中,各地借助春节契机,推出龙吟湖美食娱乐狂欢节等特色美食市集,将美食、文化、娱乐、购物深度融合,为餐饮消费市场注入全新活力。市区的富国街、丰储街等美食集聚区,也将在春节期间成为美食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此外,徐州将开展“代代相传 匠心徐州”系列活动。户部山等地的“非遗贺新春”活动,借展示非遗技艺、售卖手工艺品推动消费;汉文化景区的文旅市集融合传统与现代,带动景区消费;睢宁县博物馆、邳州市艾山的非遗活动,助力市民了解非遗;川上大集等特色年货大集,让大家感受过年的烟火气。

为吸引游客,徐州众多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汉文化景区内,游客购买文创产品、体验传统游戏都有相应优惠;窑湾古镇景区门票 内河游船套票大幅降价;徐州园博园、徐州乐园、徐州欧乐堡度假区等也纷纷推出门票优惠。龟山汉墓大年初一对属蛇游客免票。

面对春节旅游出行热潮,徐州交通运输部门将增加常规线路运营班次,延长12条主要线路运营时间,加大城乡线路运力保障。城管部门明确,除夕至初七,市区道路停车泊位免费停放。

昨日,江苏省暨南京市摄影界惠民(迎新春)作品展在南京美术馆开幕。全省摄影工作者以镜头为笔,用120幅摄影佳作记录和展现了江苏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新面貌、新气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具有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数字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样态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而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底色

新质生产力诞生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生态底色。长期以来,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更多地强调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忽视了作为人类文明物质基础的“自然”,甚至将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作为文明进步的标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因自然资源约束趋紧而面临“增长的极限”,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成为人类挥之难去的梦魇。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为主导,在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同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依循,在培育和塑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三要素及其组合的数字化转型和生态优化,表征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迈向更高和更和谐有序的阶段。其中的数字化、绿色化以及协同转型发展,不仅构成了生产力诸要素转型升级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而且使新质生产力具有了鲜明的生态底色和显著的生态效能。

构建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新样态

绿色和智慧是数字生态文明的两大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兼具生态底蕴和数字表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塑造数字生态文明样态提供了高科技动力,奠基了生态底色和基础。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全方位渗透,使得人类文明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数字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以颠覆性、革命性的面貌催生了以平台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组织形态,进一步打破了商品流通的时空界限,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劳动形式。人工智能及其“劳动”则为复归劳动的本真意蕴、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提供了数字图景。数字化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根本动力和基本趋势,正强力推动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

在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以数字化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为缓解自然资源约束趋紧和能源危机,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变革可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机器生产生活体系下,传统生产力三要素进行了数字化绿色化更新换代。人成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劳动者;人类对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的态度,由征服和控制转为敬畏、尊重、顺应和保护;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劳动的内容、形式和组织方式,为弥合大工业机器体系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新生产力基础以及数字图式。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也将规范着数字变革的价值边界,从而迈向一种以绿色和智慧为基本特征的数字生态文明新样态。

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的关键在于绿色化和数字化良性互动,在把握数字技术变革与生态价值规范的内在张力中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构筑绿色智慧的产业形态。生产力每一次跃迁都推动着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根本推动作用。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能源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有效融入,推动了生产模式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升级,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创新水平,塑造了智慧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同时,应强化数字技术及其社会效应的生态价值规范,从而引导数字技术背后的社会伦理规范等,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的社会效应。

二是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调整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数字力量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利注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渠道,其中包括各种新能源、绿色技术等要素的融入。以生态效应和价值逻辑为引领,在短期政策调控和长期的制度体系建设中规范数字力量变革的尺度,为迈向数字生态文明奠定制度基础。

三是开展面向数字生态文明的融合型教育。新质生产力必然带来劳动的数字化与生态化转变,因而,开展一种兼具数字技术维度和生态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育面向数字生态文明的新型劳动者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应在强化数字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生态价值教育,树立数据应用的边界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应强化绿色创新型劳动意识培育。数字时代,人机协作、智能机器系统将人从直接生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中逐渐解放出来,数字化劳动愈发成为一种绿色创新型劳动,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提供技术支撑。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塑造和成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迈上新台阶。

(作者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南京市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记者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草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草原修复治理,年均种草改良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退化草原面积缩减近7亿亩。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十四五”以来,我国草原修复治理明显加快,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我国制定林草种苗发展规划,建设草种繁育基地60万亩,草种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多年生生态草种供给能力达到2万吨。

“国家林草局将统筹草原生态、生产、生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分区施策、分类管控、分级治理,扩大草原数量,提高草原质量,盘活草原存量。”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唐芳林表示,国家林草局还将积极促进现代草业发展,强化草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草原高水平保护和草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1月10日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着力打造国家山水工程江苏优秀案例,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78万亩。

图为邵伯湖西湿地风光。作为湖网地区湿地生态修复典型,该生态修复项目入选首批“中国山水工程”13个典型案例。

“中国山水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2022年6月我省“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国家山水工程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年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打造国家山水工程江苏示范”的要求,协调联动,建立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的省市县三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统筹推进。截至目前,已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超78万亩,四成项目已完工,总体进度超86%,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区域内圈圩养殖造成湖泊湿地萎缩水系不畅、农田面源污染影响河湖水质、矿山开采损毁生态系统结构等突出生态问题,以保障水质安全为核心目标,系统部署了湿地保护修复、水生态治理、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智慧监管共5类25个子项目。目前,已完成圩区清退8.4万亩、湿地修复5.4万亩、土地综合整治4.7万亩、水环境治理2.6万亩、矿山生态修复0.7万亩、修复河道岸堤1330公里,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ⅲ类标准以上。建设物种栖息地0.5万亩,设置生态监测点31个,建成5个重要生态源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形成观测、科研、监管、宣传四位一体的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重点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累计记录到陆生生物166种,其中鸟类18目51科162种,哺乳动物4种,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种(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8种。完成林地提质改造3.3万亩、新增林地0.4万亩、新增耕地1003亩、新增草地523亩,预计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可增加2万余吨。

邵伯湖西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作为湖网地区湿地生态修复典型,入选首批“中国山水工程”13个典型案例:宝应县兰亭荡广洋湖退圩还湖、宿迁市宿城区朱海牛角淹水环境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典型示范案例。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副处长张泳江表示,我省将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继续实施土地、矿山、海洋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国家山水工程建设,有力保障“一江清水向北送”,夯实美丽江苏生态本底。

2025年春节档江苏省电影票房达10.01亿元,成为春节档票房首个破10亿元省份,观影人次高达1919.51万人,票房和观影人次均位居全国第一。成绩背后,离不开我省文化消费模式的创新。

政策扶持,激发观影消费热情。我省从今年1月17日起开启“看电影、过大年”惠民观影活动,发放2500万元惠民观影券,降低观影成本,促进文化消费。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让观影消费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

“电影 ”创新融合模式,拓展了消费边界。“ 文旅”“ 美食”“ 民俗”等,打破传统电影消费的单一性,将文化消费与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创造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使文化消费市场更加丰富多彩。徐州影院推出“电影 民俗”,让观众在观影之余能体验非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增加了文化消费的内涵,还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南京影院与电影方联名推出美食套餐,将电影消费与美食消费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消费体验。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观众文化消费体验,也为电影市场注入新活力。

线上线下互动,创新营销模式。线上营销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强大的传播力,将与电影相关的话题、预告片、精彩片段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观众关注和讨论,形成话题热度,吸引大量潜在观众。线下营销则通过在商场、地铁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宣传海报、举办路演活动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扩大了电影的宣传覆盖面。

技术加持,丰富影迷消费体验。我省在不断增加影院、银幕数量的同时,持续完善电影基础设施。众多的影院和银幕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捷的观影条件,先进的放映设备、舒适的观影环境提升了观众观影体验,为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影院还通过举办主创见面会、主题观影活动等,增强观众的互动热情,也增加了观众黏性和对电影文化的认同感。一些影院还利用vr、ar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的体验场景,满足观众对于新奇、独特文化体验的需求。

我省春节档票房全国第一,证明通过政策支持、创新融合等举措,能有效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电影市场的火爆,又带动相关产业消费。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创新文化消费模式,通过丰富内容供给、优化体验场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消费市场持续繁荣,让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年1月11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发布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郭肇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计金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耿显家等相关领导,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宋子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飞、中国旅游集团总经理助理陈荣、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荀莉,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董家彪、灵山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朱金辉、携程旅游研究院院长徐璐等专家,以及主编、副主编、研制团队成员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李洪波主持。

首次发布的《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是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共同研制出版。历经8年研究积淀,以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侧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旅游业和中国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中国旅游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新变化,对旅游教育人才的需求规模和人才质量规格要求进行科学预测和实证研究。蓝皮书分为总报告、综合篇、需求篇、供给篇、借鉴篇五部分,着眼旅游人才发展大局,结合国内旅游人才发展环境,借鉴国外旅游人才发展经验,分析、研究我国旅游人才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构建中国旅游人才需求规模预测模型、旅游人才质量词典指标体系、国际化旅游人才胜任力模型,为培育国际化旅游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学框架,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需求契合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郭肇琪对“旅游人才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她评价蓝皮书以全面的视角、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对过去几年中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对未来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趋势与路径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为政策制定、人才培养、企业用人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她指出:当前中国旅游人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建议2025年中国旅游人才蓝皮书要着重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旅游数智化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相关研究、关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旅游领军人才建设的相关研究、注重关注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研究的精准度。

耿显家表示,“旅游人才蓝皮书”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现已成为国内旅游人才培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和品牌。蓝皮书致力于解决政府、媒体、公众、学者关注的旅游人才高质量发展问题,为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等会议精神提供了坚实助力。

计金标表示,旅游人才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支撑。“旅游人才蓝皮书”是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这部蓝皮书的出版和发布,一方面有助于阐释和权威解读全球背景下旅游人才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旅游教育界深入把握当前旅游人才需求、供给之间的准确情况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旅游人才蓝皮书”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韩玉灵教授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操阳教授分别代表课题组对《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的总体情况和《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总报告进行介绍。副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朋波教授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苏炜教授分别围绕“国际化旅游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和“中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调查”做发言。

会上,专家对《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5)》编撰工作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创团队也围绕《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5)》蓝皮书的撰写工作展开研讨,全力推动2025年蓝皮书高质量完成。

近日,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2024年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下称《报告》),通过对全国多个省(区、市)的239家研学类企业进行调研,从发展阶段、主营业务、市场消费群体等多个方面剖析研学旅游市场的关键问题、重点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发现,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且更加趋于理性,市场需求是推动研学旅游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消费者对研学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高质量的研学内容供给和运营管理服务成为行业需要深耕的方向。

消费者对高品质研学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目前,研学产品消费群体主要来自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等地,研学游市场中热度最高的研学产品主题分别是自然生态、红色文化、劳动实践、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

经过多年研学实践探索,一些省市开始推出研学品牌,研学市场区域品牌特征显著增强。例如,山东省推出“见识齐鲁”研学旅游品牌,海南省推出“行走天涯 研学海南”研学旅游ip,河南省打造“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品牌等。

《报告》认为,重在地化、内容为王、多业竞合、新派研学是研学旅游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区域研学盈利能力较强,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技产业等特点,开发独具区域特色、区域优势的课程,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参与。

此外,研学市场更加注重研学产品的课程及活动设计、研学体验及成果物化,研学旅游应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教育价值、文化深度和具身体验,推动研学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有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研学需求。

2025年春节档江苏省电影票房达10.01亿元,成为春节档票房首个破10亿元省份,观影人次高达1919.51万人,票房和观影人次均位居全国第一。成绩背后,离不开我省文化消费模式的创新。

政策扶持,激发观影消费热情。我省从今年1月17日起开启“看电影、过大年”惠民观影活动,发放2500万元惠民观影券,降低观影成本,促进文化消费。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让观影消费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

“电影 ”创新融合模式,拓展了消费边界。“ 文旅”“ 美食”“ 民俗”等,打破传统电影消费的单一性,将文化消费与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创造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使文化消费市场更加丰富多彩。徐州影院推出“电影 民俗”,让观众在观影之余能体验非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增加了文化消费的内涵,还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南京影院与电影方联名推出美食套餐,将电影消费与美食消费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消费体验。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观众文化消费体验,也为电影市场注入新活力。

线上线下互动,创新营销模式。线上营销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强大的传播力,将与电影相关的话题、预告片、精彩片段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观众关注和讨论,形成话题热度,吸引大量潜在观众。线下营销则通过在商场、地铁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宣传海报、举办路演活动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扩大了电影的宣传覆盖面。

技术加持,丰富影迷消费体验。我省在不断增加影院、银幕数量的同时,持续完善电影基础设施。众多的影院和银幕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捷的观影条件,先进的放映设备、舒适的观影环境提升了观众观影体验,为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影院还通过举办主创见面会、主题观影活动等,增强观众的互动热情,也增加了观众黏性和对电影文化的认同感。一些影院还利用vr、ar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的体验场景,满足观众对于新奇、独特文化体验的需求。

我省春节档票房全国第一,证明通过政策支持、创新融合等举措,能有效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电影市场的火爆,又带动相关产业消费。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创新文化消费模式,通过丰富内容供给、优化体验场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消费市场持续繁荣,让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年1月11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发布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郭肇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计金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耿显家等相关领导,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宋子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飞、中国旅游集团总经理助理陈荣、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荀莉,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董家彪、灵山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朱金辉、携程旅游研究院院长徐璐等专家,以及主编、副主编、研制团队成员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李洪波主持。

首次发布的《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是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共同研制出版。历经8年研究积淀,以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侧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旅游业和中国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中国旅游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新变化,对旅游教育人才的需求规模和人才质量规格要求进行科学预测和实证研究。蓝皮书分为总报告、综合篇、需求篇、供给篇、借鉴篇五部分,着眼旅游人才发展大局,结合国内旅游人才发展环境,借鉴国外旅游人才发展经验,分析、研究我国旅游人才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构建中国旅游人才需求规模预测模型、旅游人才质量词典指标体系、国际化旅游人才胜任力模型,为培育国际化旅游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学框架,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需求契合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郭肇琪对“旅游人才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她评价蓝皮书以全面的视角、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对过去几年中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对未来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趋势与路径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为政策制定、人才培养、企业用人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她指出:当前中国旅游人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建议2025年中国旅游人才蓝皮书要着重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旅游数智化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相关研究、关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旅游领军人才建设的相关研究、注重关注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研究的精准度。

耿显家表示,“旅游人才蓝皮书”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现已成为国内旅游人才培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和品牌。蓝皮书致力于解决政府、媒体、公众、学者关注的旅游人才高质量发展问题,为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等会议精神提供了坚实助力。

计金标表示,旅游人才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支撑。“旅游人才蓝皮书”是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这部蓝皮书的出版和发布,一方面有助于阐释和权威解读全球背景下旅游人才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旅游教育界深入把握当前旅游人才需求、供给之间的准确情况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旅游人才蓝皮书”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韩玉灵教授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操阳教授分别代表课题组对《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的总体情况和《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4)》总报告进行介绍。副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朋波教授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苏炜教授分别围绕“国际化旅游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和“中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调查”做发言。

会上,专家对《旅游人才蓝皮书: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5)》编撰工作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创团队也围绕《中国旅游人才研究报告(2025)》蓝皮书的撰写工作展开研讨,全力推动2025年蓝皮书高质量完成。

近日,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2024年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下称《报告》),通过对全国多个省(区、市)的239家研学类企业进行调研,从发展阶段、主营业务、市场消费群体等多个方面剖析研学旅游市场的关键问题、重点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发现,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且更加趋于理性,市场需求是推动研学旅游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消费者对研学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高质量的研学内容供给和运营管理服务成为行业需要深耕的方向。

消费者对高品质研学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目前,研学产品消费群体主要来自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等地,研学游市场中热度最高的研学产品主题分别是自然生态、红色文化、劳动实践、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

经过多年研学实践探索,一些省市开始推出研学品牌,研学市场区域品牌特征显著增强。例如,山东省推出“见识齐鲁”研学旅游品牌,海南省推出“行走天涯 研学海南”研学旅游ip,河南省打造“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品牌等。

《报告》认为,重在地化、内容为王、多业竞合、新派研学是研学旅游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区域研学盈利能力较强,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技产业等特点,开发独具区域特色、区域优势的课程,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参与。

此外,研学市场更加注重研学产品的课程及活动设计、研学体验及成果物化,研学旅游应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教育价值、文化深度和具身体验,推动研学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有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研学需求。

非遗传承
文明实践
乡村振兴
网站地图